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[溯源母亲河]刘邓大军在这里强渡黄河

发布时间:2014-7-9 18:01:50

 

引子

      沿黄河溯源而上,我们终于到了河南境内,第一站就是濮阳台前县。

     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相传很久以前,一只美丽的凤凰飞过,见这里地肥水美、人杰地灵,便流连忘返,栖息下来,给人们带来安康和幸福。后人把凤凰栖息过的台子,称为凤凰台。凤凰台前面的村庄,取名台前村。台前县由此得名。

      台前文化厚重辉煌。境内有徐固堆龙山文化遗址、京杭大运河文物群等古迹遗存及唐王访贤、张公艺百忍治家等历史典故。

      解放战争时期,台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。1947年6月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这里强渡黄河,千里跃进大别山,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,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转折。英雄的台前儿女艰苦卓绝、可歌可泣的革命业绩,在中原大地上树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。

      让我们沿着黄河,寻访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遗迹,体会那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英雄气概吧……

      铁军强渡雄风浩荡

      在台前县孙口村境内,毗邻黄河的地方,有着一座崭新的三层小楼,这里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。纪念馆里,以图片、文字、视频、实物等多种方式,回放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情况。在讲解员的讲解下,我们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
      1947年6月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,在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150公里河段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,强渡黄河,一举突破上有敌机轰炸、对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,继而发动鲁西南战役,千里跃进大别山,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,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。

      1947年6月10日,按照冀鲁豫行署的统一部署,县内5万民工开赴复堤工地。至7月10日,完成第一期培修临黄堤工程,河岸大堤得到初步恢复,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企图利用“黄河归故”北淹解放区的险恶用心,为刘邓大军对敌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      6月30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、政委邓小平指挥部队强渡黄河。当天晚上,孙口渡口的水手们组成突击队,驾驶12只小船将二纵先遣部队某部四连不到一刻钟送到对岸,攻破敌人严密布防的地堡群,为大军南进打开了通路。船工们赤着背,光着胸,满身汗水,不停地往返摆渡。经过连续两天三夜的强渡,主力部队大部过河。在运送士兵的过程中,孙口水手最快者仅5分钟即可到达对岸,一夜摆渡最多者达20趟。7月4日晚,刘伯承、邓小平及野战军机关在孙口乘“爱国号”平头木船安全渡过黄河,两人下船后同时把手伸向水兵队长程文立、程广礼,异口同声地说:“你们辛苦了,是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!”7月17日,刘伯承、邓小平亲自签发了嘉奖黄河各渡口船工令。后来刘伯承、陈毅在出席七届二中全会时发言说:“孙口、李桥等黄河渡口的指战员和水兵同志们为革命立下了战功,要告诉全国总工会为他们请功。”台前水兵刘正祥被冀鲁豫军区命名为“特等功臣”,颁发了银质奖章。

      运河黄河在此交汇

      京杭大运河、黄河,这两条对中华民族影响极其深远的河流,曾在台前县交汇。然而,时光荏苒,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只留下了几座石碑、一头镇河铁兽和无数的动人传说。而黄河,依然在日夜流淌着,哺育着无数的中华儿女。

      在台前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我们见到了镇河铁兽。铁兽被保存在一户村民的院落中,早已锈迹斑斑。

      据介绍,古运河台前段全长10余公里,南从山东省东平县十里铺村入境,至沙湾村北复流入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,沿途流经夹河乡的林坝、姜庄、田湾、孙堤、沈堤、沙湾、大坝、前夹河、后夹河、八里庙和吴坝乡的堤头、董庄等村庄。

      古运河台前段自元朝通航以来,历元明清三代,数百年间一直是漕运的干道。当时,这里舟楫往来,集市星布,商贩云集。苏州的丝绸、杭州的茶叶以及江南水乡洁白如玉的大米等,源源不断地从这里穿越黄河,送往京津地区。而京津的洋货、宝器以及后来的海盐等货物又从这里南下江浙。

      古运河台前段以“治河文化”为其独具的特质,黄河赋予这里的运河文化相对独立于其他河段的内涵。元明清三代在台前治理黄河、疏浚运河工程的成功,不仅丰富和积累了治河经验,实际上也为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提供了保障。

      由沙湾向北不足5公里,就是张秋运河古镇。在运河航运的推动下,张秋的工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文化事业等得到了迅猛发展,张秋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、经济中心和货物集散地。一向作为历代遭运要道的京杭大运河,由于近代海运的发达和铁路的兴起,特别是津浦铁路通车,其作用日渐衰落。1855年,黄河在铜瓦厢改道以后,山东、河南和安徽境内河道水源不足,不少河段淤塞。1901年,古运河台前段失修,漕运终止,河道逐渐淤废。运河台前段的淤塞改变了张秋的命运,一座北方运河名镇从此一蹶不振。

      我们看到,张秋这座北方知名古镇,现在已和普通集镇没有任何区别。

      龙山文化 熠熠生辉

     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又叫龙山文化,台前县党史办相关负责人向我们介绍,台前县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。

      据介绍,台前为黄河下游开发较早的地域,早在五六千年前,台前境内即有氏族部落居住。县境东部徐堌堆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锥、陶器等文物证明,新石器时代晚期,东夷族人在这里定居,耕种稼穑,烧制陶器,创造了灿烂的文化。

      1973年,县城东北9公里处皇姑冢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石纺轮,足见当时已有纺织技术。西晋杜预言:“济北东阿县南有桃,即桃丘矣。今其地为桃城铺旁一丘,高可数仞。”明孝宗弘治年间,土丘面积尚有8亩有余,徐氏迁居于此,遂名徐堌堆(今台前县吴坝乡徐堌堆村)。新中国建立前,桃城铺与徐堌堆同属东阿县。1978年,市、县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遗址进行发掘,采集到骨锥一枚及灰陶数片。1984年,再次发掘时发现该遗址中心地表下有4平方米的灰土层,厚2米余,并采集到一些陶片,为泥质夹砂灰陶,饰细绳纹,胎质较薄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后方乡玉皇岭村村民在周围起土时挖出许多陶片及战国时期陶罐。经鉴定,徐堌堆、玉皇岭一带为龙山文化遗址。

      三皇五帝时代,炎帝、黄帝、蚩尤部族曾在台前境内活动。蚩尤,传为东方九黎族首领(一说为黄帝时诸侯或大臣),活动在今河南、山东、河北三省交界地带。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,个个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能呼风唤雨,威震天下,曾打败并逐走居于河南北部的炎帝部落。后与黄帝战于涿鹿(今河北涿鹿东南)之野,兵败,为黄帝所杀,身首异地埋葬,其首葬于阚乡(今属河南省台前县城关镇)。《皇览》载:蚩尤冢在阚乡城中,高七尺,民十月常祀之。 《台前县志》载:台前县城关镇西南三里处有蚩尤冢。

      台前红色文化与龙山文化交相辉映,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者,他们前来探寻历史,寻访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。

 

来源:台前县委统战部(转载台前网、商丘网)